金康道夫官网

水蛭素|水蛭的药用历史如何?

2023-11-13 分类: 行业资讯 作者: 金康道夫官网

  水蛭,其药用历史久远,是中医临床常用药。  (一)汉代以前  我国古代文献对水蛭的记载,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或更早。成书不晚于西汉初期的《尔雅·释虫》篇就有“蛭蝚、至掌”之记载,“蛭蝚、至掌”即那时对...

  水蛭,其药用历史久远,是中医临床常用药。


  (一)汉代以前


  我国古代文献对水蛭的记载,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或更早。成书不晚于西汉初期的《尔雅·释虫》篇就有“蛭蝚、至掌”之记载,“蛭蝚、至掌”即那时对水蛭的称谓。


  汉代,水蛭已经成为医家的常用药物,对其性味功效及主治病证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,成书不晚于东汉末年的现存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《神农本草经》对此进行了总结。书中云:“水蛭,味咸,平。主逐恶血,瘀血,月闭,破血瘕,积聚,无子,利水道。”


  东汉末年,医圣张仲景临床善用水蛭组方治病。据《伤寒论》与《金匮要略》记载,为治疗瘀血攻心之蓄血发狂、瘀血阻滞之“妇人经水不利”及干血劳之皮肤甲错等,他曾取水蛭“逐恶血、瘀血”之功,配伍虻虫、桃仁、大黄等,分别组成著名的抵当汤、抵当丸、大黄虫丸方,一直沿用至今。


  水蛭的“逐恶血、瘀血”之功,可用药理学的抗凝血作用予以诠释。可见我国的医药学家在公元2世纪或更早时候就已经发现了水蛭的抗凝血作用,并应用于临床。


64c32ec07becb.jpg


  (二)南北朝时期


  南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在其所著的《名医别录》中首先对水蛭性味功效进行了补充,云:“水蛭,味苦,微寒,有毒。又堕胎。”接着又补述其别名、生长环境及采制方法等,指出水蛭“一名蚑,一名至掌。生雷泽池泽。五月、六月采,暴干”。陶氏所说的“一名至掌”,与《尔雅》同,或许据《尔雅·释虫篇》之说而撰。又,今考文中所说的“雷泽”,一作古泽讲,若此,即又名雷夏,在今山东菏泽东北;一作古地名讲,乃因古郕伯姬姓之国而名,大约在今山东鄄城县一带。细析“生雷泽池泽”之文句,对雷泽的解释,当以后者地名释为佳,即指水蛭生产于雷泽的池泽之中。


  后来,陶弘景又在《本草经集注》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水蛭品种及生物特征:“蚑,今复有数种,此用马蜞,得啮人腹中有血者,仍干为佳。山蚑及诸小者皆不用。”陶氏的记载表明:南北朝时医药学家们就已经认识到水蛭有多个品种;当时入药的品种只有马蜞一种,其个头较大,能啮人吸血;生于山中的“山蚑及诸小者”均不入药。


  (三)隋唐时期


  隋代,甄权在《药性论》中云:“水蛭,使,主破女子月候不通,欲成血劳症块。能治血积聚。”不但对《神农本草经》关于水蛭功效论述做了进一步注释,而且还指明其常作使药用。


  唐代孙思邈以一味水蛭酒送服,治疗“漏下,去血不止”。苏敬在官修的《新修本草》中指出:“此物(水蛭),有草蛭、水蛭。大者长尺,名马蛭,一名马蜞,并能咂牛、马、人血。今俗多取水中小者用之,大效,不必要须食人血满腹者。其草蛭,在深山草上,人行即敷着胫股,不觉,遂于肉中产育,亦大为害,山人自有疗法也。”苏敬《新修本草》此论,除明言草蛭不作药用外,还指出陶弘景《本草经集注》所说的马蜞,其体长可达一尺左右。与陶弘景《本草经集注》不同的是,苏敬《新修本草》认为马蜞不作药用,入药品种应为生于水中的个头较小者,虽其也能吸食牛、马、人的血,但“不必要须食人血满腹者”。


  陈藏器《本草拾遗》首载用活水蛭外吸法治外科疮疹取效。书中云:“人患赤白游疹及痈肿疮毒,取十余枚令啖病处,取皮皱肉白,无不差也。”开创了用活体水蛭吸吮法疗疾之先河,并详细介绍了冬月如何掘取活水蛭之法等。


  (四)五代时期


  韩保昇在《蜀本草》中首先论述了水蛭的采制方法,云:“采得之,当用竹蓳竹筒盛,待干,入米泔水浸一宿后,暴干。以冬猪脂煎令焦黄,然后用之。”接着,又记述云:“勿误采石蛭、泥蛭用。石、泥二蛭头尖、腰粗、色赤,不入药,误食之,则令人眼中如生烟,渐致枯损。今用水中小者尔。”此段记述不但又一次强调了药用水蛭品种是生于水中之小者,而且还进一步补充了水蛭的两个品种,即生于石上的石蛭与生于泥中的泥蛭,并指出这两个品种均不能入药。若误采误食则对人有害,甚至能“令人眼中如生烟,渐致枯损”。《日华子本草》云其“畏石灰,破症结。然极难修制,须细锉后,用微火炒,令色黄乃熟,不尔,入腹生子为害”。此论既首言其畏恶反忌,又补充了其功效,还载述了其炮制方法。


  (五)宋代时期


  宋代,苏颂在《图经本草》中全面总结了前代本草有关水蛭生境与品种的论述等。书中云:“水蛭,生雷泽池泽,今近处河池中多有之。一名蜞。此有数种:生水中者名水蛭,亦名马蟥;生山中者名石蛭;生草中者名草蛭;生泥中者名泥蛭。并能着人及牛马股胫间,啮咂其血,甚者入肉中产育,为害亦大。水蛭有长尺者,用之当以小者为佳。”该书以不同的生境,将水蛭分为水蛭、石蛭、草蛭和泥蛭四个品种。其中“生山中者名石蛭”之语,即道明山蚑即石蛭。同时也明确指出,水蛭的入药品种当为个头小且能吸食人及牛、马血者。


  半个世纪后,著名的药物学家寇宗奭在《本草衍义》中云:“水蛭,大者,京师又谓之马鳖;腹黄者,谓之马黄(即蚂蟥)。畏盐。然治折伤有功。”文中所说的“折伤”,即伤科的跌打损伤等病证的简称。说明宋代医药学家已经知道水蛭“疗折伤有功”,可用于伤科跌打损伤之瘀肿等病证。


  (六)明代时期


  明代,陈嘉谟《本草蒙筌》除强调“水蛭,入药取水中小者”外,又从畏恶反忌角度总结前人的论述,指出“其性畏石灰与盐”。十余年后,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,对明以前历代本草关于水蛭的记载与论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,特别是详细论述了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,并附列数则涉及内、外、妇、伤各科的有效方,是后世中医药专家研究水蛭的难得文献资料。


  (七)明末至清


  明末清初,名医卢之颐《本草乘雅半偈》又一次对前代本草关于水蛭的记载进行了系统总结,详述其生境、品种等,文云:“水蛭,生雷泽池泽,处处河池田坂有之。色黄褐,间黑纹数道,腹微黄,背隆腹平,中阔,两头尖,都有嘴呐者,可引可缩,两头咂人,及牛马胫股,不满其欲,不易落也……水蛭,一名至掌,马蟥也。盖蛭类有二:曰山蛭,曰草蛭,药用水蛭也。生水中,喜吮人及马牛足股,蛭吮若莫知至而至者,果复性遂,蛭乃去,否则确乎其不可拔,宁断两头,入骨为患。”显而易见,卢氏的此段论述明确指出了水蛭的一种药用品种是“生水中,喜吮人及马牛足股”者,其形态即“色黄褐,间黑纹数道,腹微黄,背隆腹平,中阔,两头尖,都有嘴呐者,可引可缩”,而山蛭、草蛭则不入药用。


  此后,名医张志聪《本草崇原》记载:“水蛭,处处河池有之,种类不一。在山野中者,名山蜞;在草中者,名草蛭;在泥水中者,名水蛭。大者谓之马蜞,今名马蟥。”名医刘若金《本草述》在论述水蛭的功效时又对其主治病证进行了补充,谓其能“治痛风血结”。名医张璐《本经逢原》记载:“水蛭是小长色黄,挑之易断者,勿误用泥蛭,头圆身阔者,服之令人眼中如生烟,渐至枯损。”名医张秉成《本草便读》记载:“水蛭一名蚂蟥。种类甚多,以水中短小、腹有血者佳。”并将其性效高度概括为:“味咸、苦。性寒。入肝。破血行血。”


  金康道夫天然水蛭素是从菲牛蛭 (俗称金边蚂蝗) 涎液腺中提取得到的物质,是一种由65-66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活性多肤。此物质对凝血酶有极强的抑制作用,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强的天然抗凝血酶物质。该提取物中含有30多种活性物质,包括神经再生酶、抗炎肤、多种微量元素 (铬、铁、铜等) 及7种人体不能合成的氨基酸。

未标题-1.jpg

118.jpg

天猫2.jpg

返回
<水蛭素:神奇的天然生物活性物质 金康道夫天然水蛭素,有效调理“三高”!>

相关新闻